Education Division, TECO-NY | 駐紐約辦事處教育組
  • Home 首頁
  • Latest News 最新消息
    • Latest News 最新消息 >
      • Chinese 中文
      • English 英文
    •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News 國際教育資訊
    • Jobs & Academic Openings 本處徵才及教育職缺 >
      • Chinese 中文
      • English 英文
  •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華語教學推動計劃
    • Chinese Proficiency Exams: TOCFL & CCCC 華語文能力測驗 >
      • Chinese 中文
      • English 英文
    • 教育部國際及兩岸教育司華語教育連結
    • 教育部補助開拓華語文教育產業海外需求計畫
    • 教育部海外華語文推動計畫-來美任教Teaching Chinese Language in the US
    • 教育部海外華語文推動計畫-華語文測驗Language Tests
    • 教育部海外華語文推動計畫-赴臺短期研習Short Term Groups
    • 臺灣華語教育資源中心
  • Scholarships and Grants 獎助學金
    • Scholarships 獎學金 >
      • Huayu Enrichment Scholarship (HES) 華語文獎學金
      • Taiwan Scholarship 臺灣獎學金
      • 教育部亞太經濟合作(APEC)獎學金
      • 教育部供臺灣留學生獎學金 >
        • 教育部留學獎學金甄試資訊
        • 教育部各類公費獎學金
    • Research Grants 研究補助學金 >
      • 科技部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海外人才培育計畫 TOP Grant
      • MOE Short-term Research Award (STRA)
      • Center for Chinese Studies Research Grant
  • Study in Taiwan 留學臺灣
    • Study in Taiwan Publication文宣資料
    • Mandarin Chinese Programs 華語課程
    • Degree Programs 學位課程
    • Study in Taiwan Portal
    • MOE Regulations Regarding International Students Undertaking Studies in Taiwan 外國學生來臺就學辦法
    • Academic Destinations: Taiwan (fr.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
  • Taiwanese Student Services 臺灣留學生服務
    • 留學生活動花絮
    • FTSANY 大紐約學聯 (Facebook)
    • TSA Event Subsidy 同學會活動補助
    • NYC Emergency Guides 紐約市應急指南
    • 留學生服務安全須知
    • Immigrant Info 移民須知
  • Partnerships 教育交流
    • Higher Ed 高等教育
    • K-12 中小學
    • Secondary School Exchange Intl (SSEI) 「增進高級中等學校學生國際視野方案」
    • Teaching In Taiwan (TFETP)
  • About Us 認識本組
    • Contact Us 聯絡我們
  • COVID-19 INFO 教育組關於新冠病毒重要公告專頁
  • New Page

大紐約臺灣留學生迎新茶會互相砥礪歡渡中秋 

9/12/2016

 
為了歡迎2016年的臺灣留學新生,大紐約學聯及駐紐約辦事處教育組於本(2016)年9月9日在駐紐約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一樓舉辦「如果我們不曾相遇-2016大紐約地區臺灣同學迎新茶會」,吸引各校臺灣留學生近二百人同聚一堂,現場活動熱烈,讓這些隻身在外求學的遊子不僅感受到團圓的溫馨氣氛,也提早共渡一個暖心的中秋佳節。
駐紐約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教育組主任張佳琳特別代表教育部及駐紐約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歡迎及關心新生,她表示:「歡迎新生加入大紐約臺灣同學團隊這個大家庭,海外求學面對新環境難免壓力較大,希望大家互相扶持、在認真求學之同時也務必要注意安全與守法,而有鑑於美國校園相當重視多元族群平等,也提醒大家要避免不經意的「微歧視」(microaggressions)言語或態度,學習多元文化相互尊重,建立自己在校園中的良善關係、順利完成學業及發展自己的專業志向!」。
本次迎新活動由「大紐約地區臺灣同學會聯合會」(Federation of Taiwanese Students Association of New York, FTSANY)規劃及帶領相關遊戲及熱身活動,希望拉近同學距離及促進交流,大紐約學聯(FTSANY)副總召高千涵(Hann Kao)指出:「舉辦迎新茶會的目的是希望促進跨校交流,今年中秋,對很多新生來說,是第一次不在臺灣家門口烤肉、第一次踏上大蘋果,可能有點興奮、有點緊張、有點想家…希望透過今天活動讓我們在紐約也能如同在家鄉一樣團結、相互支持與關心」。學聯總召陳邑安(Yi-An Chen)、副總召高千涵、幹部彭士軒(Joseph)、陳采瑜(Tsai-Yu Chen)、徐惠恩 (Sarah)、戴士鈞(David)、塗家瑋(Joe)、曾瀅安(Annie)、姜詠心(Ruby)、吳宣萱(Sharon)等共同策劃及由陳采瑜和戴士鈞主持帶領的團體遊戲包括「很開心記得你」、「相遇對對碰」、「比手畫腳」、「百萬大歌星」等都相當趣味,讓全場熱烈參與及互動交流,帶領各校同學更進一步認識彼此。出席活動的紐約時尚設計學院(FIT)謝哲夫同學表示:「出國留學的我們不畏艱辛,只為實現理想中的藍圖,今天能認識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覺得很棒,也很有回家的感覺」。
迎新茶會中也由學聯代表分享留學需知與大紐約地區生活資訊、並提供贊助的珍珠奶茶及月餅、柚子,教育組也準備中秋月餅致贈同學,在品嚐中秋月餅、話家常的輕鬆有趣活動中,不僅紓解新生佳節思鄉之情,並且建立了臺灣留學生的支持網絡。
 
提供單位:駐紐約辦事處教育組

美國大學新生訓練重視微歧視(microaggressions)預防教育

9/12/2016

 
隨著社會多元意識漸漸興起,互相尊重及避免歧視已經是眾所皆知的共識。然而在互動頻繁的人際關係中,仍然難免會有不經意所表現出來、甚至細微到幾乎難以察覺的輕視、刻板印象、雙關語式評論等語彙會行為,這些細微的歧視行為稱為「微歧視」(microaggressions)、「微侵犯」(Subtle Insults)。這些看似細微的歧視與侵犯雖然有時在不經意的言語或行為中發生,但是卻有可能在社會團體或校園中造成個體遭受排擠或甚至形成其他暴力問題,值得關注。
《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本(2016)年9月6日報導,隨著美國各大學陸續開學,許多學校在新生訓練或講習時特別重視對於校園關係的輔導,尤其是對於校園新興字彙:包括「微歧視」(microaggressions)、「安全空間」(safe spaces)及「敏感警告」(trigger warnings)等詞彙之解釋及相關議題特別與新生交換意見,許多大學也重視對於學校多元性的維護,希望在學生入學時就能建立校園生活的倫理與尊重風氣。
《紐約時報》舉例,克拉克大學(Clark University)多元文化辦公室主任Sheree Marlowe在開學的新生簡報中便特別解釋所謂「微歧視」(microaggressions)是指談話間夾帶不經意的評論、冷落、或挑釁意欲對某些特定對象或邊緣處境的造成傷害的細微行為。
許多大學也重視對於學校性別關係的尊重,舉例而言,有的大學會特別強調訓練學生區別未經同意的性行為 (nonconsensual sex)和性行為的同意(sexual consent),甚至許多知名大學在開學時為提高學生對「約會強暴 (date rape)」的意識,都在新生教育時發給學生「性行為同意書工具袋 (sexual consent kit)」或相關資訊。並針對目睹飲酒過度或可能發生未經同意的性行為 (nonconsensual sex)時的介入作法建議。
衛斯理大學(Wesleyan University)便在新生活動中以“We Speak We Stand”簡報向新生強調校園暴力、騷擾及酗酒問題之預防及介入策略,告訴學生預防校園問題人人有責。而威斯康新大學麥迪遜校區(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今年度更推出為1,000位新生規劃的領航計畫(pilot program),將編列$150,000 to $200,000美元推動各項提高學生尊重多元及重視校園文化的各項作法。

提供單位:駐紐約辦事處教育組張佳琳
參考資料:
SAULSEPT, S. (September 6, 2016). Campuses Cautiously Train Freshmen Against Subtle Insults. The New York Times.http://www.nytimes.com/2016/09/07/us/campuses-cautiously-train-freshmen-against-subtle-insults.html?rref=collection%2Fsectioncollection%2Feducation&action=click&contentCollection=education&region=rank&module=package&version=highlights&contentPlacement=1&pgtype=sectionfront&_r=0

加強海外安全防護  駐紐約教育組召開同學會長會議聚焦互助網絡

9/2/2016

 
0多位來自紐約州、紐澤西州、賓州、康乃狄克州各校臺灣同學會的會長及幹部代表於本(2016)年8月26日齊聚在駐紐約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教育組會議室,出席「2016年大紐約臺灣同學會長聯席會議」。會中各校同學會長除介紹會務組織概況及分享年度活動規畫之外,因應當前跨國活動多元且複雜度高,各校代表也針對如何提高海外留學自我防護意識、加強同學會安全互助網絡等進行討論及分享案例,交流極為熱絡。

本次出席會議的代表來自紐約大學等15所學校,各校同學會會長及代表在會中一一介紹各校臺灣同學會組織概況、活動辦理情形,並分享未來的規劃;駐紐約教育組則向同學說明針對同學會的服務項目、介紹辦事處概況,並鼓勵各校多辦活動交流,以及提醒同學會建立及落實安全互助。遠自賓州州立大學(Penn State University,PSU)前來出席活動的臺灣同學會長陳上迪(Eddie)表示:「賓州州立大學臺灣同學們合作互助情同家人、交流密切,更透過同學會的幹部建立聯繫網,除了在課業上支持,生活及安全也互相照應。」;天普大學(Temple University)同學會代表劉以琳指出:「學校附近因為比較不安全,同學會特別重視互相關照及結伴同行,並宣導善用學校校警陪走制度,加強安全防護。」;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大學(Stony Brook University)臺灣同學會長蔡仕晟( Kevin)表示: 「石溪大學臺灣同學會有良好的傳統,每年不定期舉辦的各種活動讓同學能有更多機會彼此熟識、並在需要協助時伸出援手、合作互助」。普林斯頓大學(Princeton University)台灣同學會長林格至表示:「臺灣同學會確實能提供互相照應、扶持之平臺,相關安全資訊我們也會透過社群網站宣傳、提高同學自我防護意識。」,與會同學均表示這些案例及做法都相當寶貴,安全應是當前第一要務,主辦的駐紐約辦事處教育組更進一步在會中提供安全須知,溫馨叮嚀同學們應隨時注意周遭環境變化、外出及旅遊應將行程及聯絡方式告知家人及朋友,教育組組長張佳琳指出:「近來世界各地不時有天然災害、流行傳染病或因人為因素引起之緊急災難變故,希望同學會扮演守望相助的功能角色,透過社群網站或電郵隨時保持連繫、提高同學們安全意識,並在必要時就近提供協助」。

除了安全機制的討論,同學更分享跨校交流的機會。遠從紐約州立大學奧本尼分校(SUNY Albany)來的臺灣同學會會長王怡人(Yi-Ren Wang)表示:「本校雖然離紐約比較遠,但非常高興認識各校會長及洽談校際活動合作,也歡迎同學有機會到奧本尼參觀」;紐約大學(NYU)臺灣同學會長涂利民(Leo)表示:「我們臺灣同學在海外應該更團結、相互合作,今天認識大家後,希望未來也能與其他學校更多橫向連繫與交流互助」;哥倫比亞大學會長蔣孟廷(Martin Chiang)指出:「今天來自四個州的同學不僅能面對面座談,更能分享學習與社團、安全互助經驗、希望藉此建立起長遠的交流」。紐約辦事處觀光組張維庭主任也出席會議,說明各項推廣觀光活動,邀請各校同學參加;「大紐約地區臺灣同學會聯合會(Federation of Taiwanese Students Association of New York, FTSANY) 總召陳邑安則在會中宣傳緊接著將於9月9日舉辦的迎新茶會等活動。整個會議進行相當充實,史蒂文斯理工學院(Steven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會長劉大庸( Bright Liu)表示:「今天這個聯席會議非常有意義,看到各校臺灣同學都積極有活力,更是讓人振奮!」。聯席會議後,各校同學會會長及代表仍各自熱烈交流,並相互祝福求學及職涯順利成功。
 
​
提供單位:駐紐約辦事處教育組

紐約市政府公布移民教育行動方案

9/2/2016

 
紐約市政府為加強對廣大移民的服務,在本(2016)年8月26日由市長白思豪(Bill de Blasio)宣布將在「行動紐約」 (ActionNYC) 計畫項目底下新增「DACA教育行動方案」(DACA Education Initiative),專門針對移民提供教育課程服務,以利廣大移民順利適應生活及融入社會。
「行動紐約」 (ActionNYC) 計畫是由紐約市長白思豪在去年12月14日宣布成立的大型計畫,這項計畫由市政府結合13個移民服務及教育機構共同合作,整合包括移民服務、法律諮詢、申請移民資格協助等等項目,紐約市政府總計投入850萬美元來執行各項計畫,積極將觸角伸向各不同族群之移民,甚至提供免費的移民法律服務,所以「行動紐約」 (ActionNYC) 計畫也稱為「免費並安全的移民服務」,合作的機構包括紐約市立大學(CUNY)、華裔社區的亞洲人平等會(Asian Americans for Equality)以及紐約移民聯盟(New York Immigration Coalition)等。
今年為進一步推動「行動紐約」 (ActionNYC)的「年輕無證移民暫緩遣返」(DACA)計畫,市長白思豪在26日特別宣布啟動「DACA教育行動方案」(DACA Education Initiative),將與全紐約市五個行政區的九家社區教育機構合作提供不同語言課程服務,以及為不同族群移民社區提供英文與高中課程,針對英文讀寫能力(English literacy classes)及高中同等學力課程(high school equivalency )提供服務,積極協助更多移民能夠達到申請移民身份所需的語言和學歷標準。紐約市政府估計,紐約市有50萬無證移民在紐約市工作、居住與生活。
2014年11月20日,美國總統奧巴馬宣布了各項對移民政策的改革,包括移民執法政策的修正、擴展「年輕無證移民暫緩遣返」(Deferred Action for Childhood Arrivals,DACA)計畫,以及對現有合法移民制度的修改等。之後各州陸續針對各該條件進行在地的移民政策推展,紐約市政府統計指出,自從DACA實行以來,全美約有72萬人獲益,其中有3.6萬人為居住在紐約的無證移民,由於DACA的教育要求必須有高中以上學歷,所以推動「DACA教育行動方案」將有助移民身份之取得。紐約市本次參加「DACA教育行動方案」社區組織和教育機構包括紐約市立科技學院(New York City College of Technology)、拉瓜地亞社區學院(LaGuardia Community College)、皇后區公共圖書館(Queens Public Library)、以及其他相關非營利組織及社會教育機構等。

提供單位:駐紐約辦事處教育組張佳琳
參考資料:「行動紐約」網站http://www1.nyc.gov/site/actionnyc/index.page

美國職棒穩健發展  有助養成體育運動人才

8/29/2016

 
棒球是美國發展最早的職業運動,美國職棒大聯盟(Major League Baseball, MLB)則為美國最高級別的職業棒球比賽。長久以來,觀賞職棒比賽已經成為美國社會普遍參與的健康家庭活動,而美國職棒長年來穩健發展,不僅有利銜接大學運動人才及激勵優秀球員職涯發展,更對於美國的普及運動風氣及體育人才養成極有助益。
美國職棒大聯盟(MLB)係由1876年成立的國家聯盟(National League)與1901年成立的美國聯盟(American League)組成。1903年時兩個聯盟達成協議正式承認彼此在美國職業棒球的對等地位,而在2000年時兩者進一步合併並且撤除各自的行政單位,由雙方認定的大聯盟執行長統一管理。根據大聯盟的統計,目前職業競賽共有30支球隊,分別有29支來自美國各地以及1支加拿大球隊參與。這些隊伍提供從小愛好棒球運動的學生一個非常好的願景。
美國職棒大聯盟球隊包括國家聯盟16隊及美國聯盟14隊,而職棒大聯盟競賽制度分為:例行賽:一般情況下,30支球隊必須進行162場例行賽,期間美國聯盟和國家聯盟每季均有15場的跨聯盟對戰。分區冠軍(Division Championship):該聯盟的三個分區中,單獨就自己所屬的分區裡面,勝率最高的球隊為分區冠軍隊。外卡(Wild Card)則是該聯盟中,除了三個分區冠軍球隊外,由分區第二的球隊中,找一支勝率最高的球隊取得該聯盟的外卡資格。聯盟分區賽(League  Division Series):聯盟中,三個分區冠軍與外卡球隊將舉行聯盟分區賽。聯盟冠軍賽(League Championship Series)則是在分區賽的贏家進行七戰四勝制冠軍賽。這些總總賽事不僅成為美國家庭重要活動,也是運動產業作為提供運動教育發展溫床極好的範例。
此外,美國職棒大聯盟選秀制度是培養優秀球員的機制,用來均衡球團實力,球團選秀權的順位與其季賽的排名是成反比,季賽戰績較弱者有優先選秀順位,以利其補進實力佳的選手來提升戰力。大聯盟對於參與選秀球員資格之認定,首先是關於國籍與居住地的問題,一般而言,以居住在美國、加拿大、波多黎各及美屬領地的球員為主,其他國家出生的球員,若在美國的大學或高中讀書,且有正式學籍,亦可以參加選秀。球隊在選定後,於下一次選秀會前一週或該球員進大學前,都保有簽約權。若該球員就讀短期大學,則必須讓他完成學業及球季賽始能簽約。此外,另有自由球員(Free agents)選秀,這是指在美國職棒大聯盟六年以上,且無任何合約限制在身之球員可投入自由球員待價而沽,球員們之實力都有一定水準之上,常常是球團極力拉攏的對象,尤其是大財團經營之球隊更是積極網羅,希望增加球隊爭取冠軍的實力,這些機制對於激勵優秀球員的長期職涯發展有利。

提供單位:駐紐約辦事處教育組
參考:
 http://www.baseball-reference.com/
http://www.newsday.com/sports/baseball/yankees/ny-ystad-sg,0,1532970.storygallery?coll=ny-yankees-utility

2016年小馬錦標賽美國賓州精彩登場中華代表隊八度奪冠

8/15/2016

 
「2016年小馬聯盟棒球世界錦標賽」從本(2016)年8月5日起在美國賓州華盛頓的魯黑小馬球場 (Lew Hays Pony Field) 舉行,我中華代表隊連傳捷報晉級冠亞軍決賽,並於8月10日中力戰夏威夷茂宜隊 (Maui, HI),比賽至當日晚間11時許結束,最後中華代表隊以12比2獲得世界盃冠軍。總統蔡英文、副總統陳建仁、行政院長林全、教育部長潘文忠均在第一時間致上賀電,由駐紐約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教育組組長張佳琳在現場一一轉頒,恭賀中華隊的絕佳表現。
「2016年小馬聯盟棒球世界錦標賽」係由中華隊代表亞太區參加本次比賽,代表隊係由執行敎練邱仕騰擔任領隊,與蘇瑋傑、楊冠毅敎練、秘書江思賢共同率15位球員: 林子嵗、林辰勲、陳彥凱、李瀚昇、黃愷、蔡曜宇、沈栢宇、林冠廷、王顥澤、何恆佑、蔡喻丞、李羿緯、楊立維、魏友柏、張鴻傑參賽。8月6日第一場比賽以5比0戰勝墨西哥隊;第二場比賽8月8日以10 比0大勝維吉尼亞隊;8月 9日第三場比賽以9比2再度擊敗墨西哥,晉級冠軍戰,再於8月10日決賽中贏得冠軍。邱仕騰總教練表示:「中華隊揚旗亞細亞、威震美利堅,表現令人極為振奮!」。8月10日大會舉行頒獎典禮後,紐約經文處教育組張佳琳組長也特代表教育部及經文處恭賀中華小將:「中華隊本次來美參賽,技冠群傑、一路過關斬將,贏得最佳成績並展現運動家精神、揚譽國際,我們引以為榮」。
本次中華隊來美參賽,為匹兹堡地區僑學界盛事,匹兹堡臺灣同鄉會會長蔡欣玲與匹兹堡臺灣同鄉會成員,及匹茲堡鄉親、陳飛僑務顧問、匹茲堡餐飲協會、匹兹堡慈濟人文學校、匹茲堡大學臺灣同學會會長劉世惇與卡內基美隆大學、賓州州立大學臺灣同學會等都對球隊關懷支持有加,每場比賽都有眾多鄉親、留學生和友人到球場為中華隊加油、熱情感人!現場加油聲不絶於耳,現場的熱情也讓中華隊印象深刻,對於各界的支持與協助表示感謝!而本次中華小將在邱總教練及蘇敎練、楊敎練帶領下,表現極佳,不僅於賽場上均奮不顧身、全力應戰,一路過關斬將、揚譽國際,表現可圈可點,在應對進退上更是謙恭有禮、展現運動家精神,令主辦單位印象深刻,海外僑胞及留學生們更是深引以為榮。
提供單位:駐紐約辦事處教育組

紐約州推動STEM激勵計畫 培養及留住高科技人才

8/10/2016

 
為鼓勵學生攻讀科學、科技、工程及數學(STEM)專業領域學位,紐約州特別推動「紐約州STEM激勵計畫」(The NYS STEM Incentive Program), 凡是高中全年級前10%的成績畢業,獲錄取就讀紐約市立大學(CUNY)和紐約州立大學(SUNY)攻讀科學、科技、工程及數學(STEM)的畢業生,將可申請本項獎學金。
​
本項獎學金的資格係針對紐約州學生鼓勵其繼續攻讀科學、科技、工程及數學(STEM)專業領域學位、並在學位完成後在紐約州工作的人才培育計畫。申請者必須具備在高中全年級前10%的成績畢業,並申請獲錄取就讀紐約市立大學(CUNY)和紐約州立大學(SUNY)系統中的學校,攻讀科學、科技、工程及數學(STEM)學位,並且簽署合約承諾在畢業後將繼續居住在紐約及在紐約的科學、科技、工程及數學(STEM)領域工作服務五年。獲得「紐約州STEM激勵計畫」(The New York State STEM Incentive Program)獎學金者將有州政府提供的每年最高達6470美元的全額獎學金,這項計畫是紐約州州長Andrew M. Cuomo的科技人才培育計畫,預期將為紐約州STEM市場輸入高科技人才。本項「紐約州STEM激勵計畫」獎學金本年度申請截止期限至本(2016)年8月15日。

這項計畫由紐約州的「高等教育服務部」(The Higher Education Services Corporation (HESC))負責執行,「高等教育服務部」是紐約州高等教育學生獎補助主管單位,專責各項紐約州學費補助計畫(New York’s Tuition Assistance Program (TAP)、州政府獎學金計畫及College Access Challenge Grant (CACG) 、並負責紐約州 529個大學財務管理計畫等。「紐約州STEM激勵計畫」(The NYS STEM Incentive Program)詳情可參考網頁:https://www.hesc.ny.gov/pay-for-college/financial-aid/types-of-financial-aid/nys-grants-scholarships-awards/nys-science-technology-engineering-and-mathematics-stem-incentive-program.html。本項獎學金將有助紐約州政府多年來持續推動科技及創業計畫之落實,也將提供有意攻讀STEM的優秀學生沒有學費負債壓力的就學機會,並長期為紐約州培養及留住高科技人才。
 
駐外單位:駐紐約辦事處教育組
參考資料來源:紐約州高等教育服務部https://www.hesc.ny.gov/about-hesc.html
 

紐約DUMBO新媒體聯展  臺灣新鋭「說書人」以科技創意說精采故事

8/1/2016

 
由十位來自臺灣的年輕藝術與設計工作者(林昀萱、黃睦迪、吳雙如、莊金龍、李育玟、彭康庭、洪國睿、徐佳蔚、徐惠恩及連芳榆)主辦的《Modern Storyteller-新媒體與互動設計展》,集結由評審嚴選脫頴而出的17名台灣新銳藝術家及設計師,本(2016)年7月30、31日於當前最熱門的紐約布魯克林的文創新興特區Dumbo盛大展出,二天活動吸引眾多各界藝文及科技人士出席,駐紐約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教育組張佳琳主任也出席活動,盛讃台灣年輕人及留學生的創意與傑出表現!

就讀於紐約大學的總召林昀萱表示:「本團隊希望提供同樣在美國追求設計及藝術夢想的台灣青年創作者們一個曝光、交流的平台,用他們擅長的新媒體,說出自己或他人的故事。非常感謝駐紐約教育組及其他相關機構的贊助與支持」。畢業於帕森藝術學院的製作人黃睦迪指出:「本次作品型態包括動畫短片以及互動裝置兩大類型。創作者以不同的觀看角度,讓出席者閱讀他們所想分享的故事,包括「讀我」、「讀他/她」、「讀大家」」。策展人吳雙如表示,除了作品本身即為引人入勝的故事,現場呈現參展人的創作過程,包括分鏡圖、手稿或影片,相當難得。

本項展覽共展出17位在紐約與倫敦的台灣創意新銳作品,其中多人作品曾獲得國際各大藝術及設計競賽的肯定。展覽主題《Modern Storyteller》,以參展人作為「說書人」(Storyteller),他們運用各種新媒體作為媒材 ,以不同觀點和方式,回應「現代」(Modern) 的元素,說出自己或他人的故事。參展作品包括動畫/短片、以及互動裝置兩大類型。作品《擁抱進行式》(Embrace in Progress),來自於紐約大學帝許藝術學院畢業的余香瑩,作品結合360度攝影機及3D列印等技術,將人們相擁的過程紀錄並輸出成看似詭譎的雕像,探討了人們對於親密關係的矛盾感受。 此外,動畫組的《刺耳雜音》(Cacophony),創作者石艾玄以2D動畫描繪了城市裡各式各樣的聲音,觀者 可藉由影片中女孩的感官去接收這些聲音,同時躲進女孩內心謐靜的角落,別具特色的畫面風格與細膩的 音效結合,生動地闡述了都市人與看不見、卻充斥身旁的雜音之間的關聯。作品甫入圍Adobe設計成就獎 (Adobe Design Achievement Awards)、亞洲設計網路獎(Design Award Asia)等多項殊榮。 《Modern Storyteller》一展策展團隊由十位來自藝術及設計等不同領域的台灣年輕人所組成,平均年齡25歲,希望透過這些展覽在美國打造一個能讓同為台灣創意新生代被國際看見的平台。參展人包括Chiehping Chen (陳芥平)、Chia Hsuan Chou (周家璿)、Fang Yi Chu (朱芳儀) 、Huai Kuan Chung (鍾懷寬)、Emily Hsu (徐佳蔚) 、I-WEN HUANG (黃依文)、Mu-Ti Huang (黃睦迪) 、Yu-Jia Huang (黃尤嘉)、Yu Fei Kao (高郁斐)、Gung-Kai Koo (辜公愷) 、I-Cheng Lee (李宜澄)、Melody Aihsuan Shih (石艾玄)、Joy Tien (田孟淳)、 Po-Yen Wang (王博彥)、Jelly Wei (衛潔莉)、Rosalie Yu (余香瑩) 、Szu-An Yu (俞思安) 。

​更多訊息請至官網 www.modernstoryteller.org。

提供單位:駐紐約辦事處教育組

動力實驗及遊戲創新科技當紅  成大工學院菁英團訪美交流

7/25/2016

 
成功大學工學院菁英班訪問團於本(2016)年7月21日在駐紐約辦事處教育組的安排下拜會紐約大學工學院(NYU Tandon School of Engineering),由工學院資深教授K. Ming Leung簡報及帶領參訪「動力系統實驗室」(Dynamical Systems Lab)及「遊戲創新實驗室」(Game Innovation Lab)。
K. Ming Leung教授簡報指出:「當前是跨領域學科合作的時代,尤其是以工程科學為核心的科技整合逐漸拓展人類的知識範圍及改變人類既有的生活模式,期待更多年輕人投入科技創新研究,從而造福全社會。」。「動力系統實驗室」教授Maurizio Porfiri及「遊戲創新實驗室」Christoffer Holmgård博士也帶領訪團參觀最新研究項目,並舉例介紹當前最新動力科技研發趨勢及遊戲科技的創新整合教育功能、分享最新研究成果與心得,鼓勵對於工程科技有興趣的年輕人應更拓展思考空間、結合專業知識來創造社會福祉。
本次成功大學工學院菁英培育班暑期訪問團共有學生23位及一位隨隊老師,隨隊老師李約亨教授指出:「成大工學院菁英班宗旨在培養大學部、研究所學生成為新世紀領袖菁英,除了在國內施以重點課程培訓,並於暑假期間進行三週之海外研習,以培養學生具有充實之國際觀、英語能力、領導才能、企業觀、能夠具備分析及獨立思考能力之目標」。總召洪偉傑、楊昌豫表示:「今年的行程包括紐約、印第安那大學及波士頓等地,將透過參訪及上課與海外教育及企業、研究機構進行交流,本週重點在參訪紐約學校與企業,訪團的主要目的是希望能藉由此次的參訪,了解名校及企業、研究機構的重點發展項目、透過教育體制上研發技轉及企業發展的討論,拓展同學們的視野與思考深度」。紐約辦事處教育組張佳琳也代表教育部歡迎訪團:「非常高興看到臺灣同學在參訪過程認真發問及學習的態度,海外研究環境非常適合發展興趣及探索未來志業,而動力實驗及遊戲創新科技也是當紅科技整合新趨勢,期待大家未來繼續出國深造,成為新世紀領袖菁英。」。正在紐約訪問的台北市立大學蔡俊明教授也隨行參訪,並由紐約大學臺灣同學會長涂利民及副會長鄒佩荃協助訪團導覽校園。
成功大學工學院菁英班訪問團係於7月20日抵達紐約,之後將陸續參觀Google等機構及文教研究單位, 駐紐約辦事處教育組也安排海外研究深造座談會,由紐約大學臺灣同學會長涂利民及副會長鄒佩荃、哥倫比亞大學臺灣同學會長蔣孟廷、學聯總召陳邑安、哥倫比亞大學生物學博士林宥成、羅格斯大學張佑任分享求學及研究室經驗、互相勉勵繼續深造進修。

提供單位:駐紐約辦事處教育組

教育部留獎生江孟芝奪2016 義大利A'國際設計大獎

7/19/2016

 
享有歐洲設計界奧斯卡之美譽的義大利A'國際設計大獎(A’ Design Award & Competition)於本(2016)年6月在義大利北部城市科莫,位於湖畔旁的一座新古典主義的奧爾莫別墅(Villa Olmo)隆重舉辦A Design Award Gala-Night & Award Ceremony頒獎典禮,臺灣旅美紐約設計師江孟芝受邀參加並奪下資訊設計類銅獎,主辦單位並提名江孟芝參與角逐「年度設計師大獎(Designer of the Year)」,及邀請加入國際設計師協會 IAD(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Designers)。
江孟芝前獲得教育部留學獎學金在紐約視覺藝術學院(School of Visual Arts)攻讀電腦藝術碩士,年前曾參加駐紐約辦事處教育組舉辦的「零界限 —紐約台灣創意新銳聯展」以及「紐約臺灣創意插畫聯展— 談創意創新」,對於藝術創作充滿熱忱。江孟芝表示:「感謝教育部留學獎學金政策的支持,讓我們有機會海外深造、參與世界的舞台」。其作品「A Stranger to Words」為互動數據視覺化的網際網路,以自己親身的學習經驗將人類無形的思考過程透過點與線描繪出內斂細膩的超現實圖騰,在本次大賽中獲得評審青睞,於典禮中拿下銅獎(金獎從缺)。主辦方還提名江孟芝參與角逐「年度設計師大獎(Designer of the Year)」,並邀請加入國際設計師協會 IAD(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Designers),提供一個全球性的舞台給各國設計師溝通交流。
A'國際設計大獎,是全球具指標性的國際年度設計比賽,也是全球最大,最多元的設計大獎,邀請全球來自世界各地87個國家、各個創意領域的優秀設計師齊聚一堂,見證這次世界級的年度設計盛宴。今年,上萬件的参賽作品需要通過83位由經驗豐富的國際設計師、企業家、聲譽遠播的教授學者、和資深專業媒體代表所組成的評審團進行評選,獲得提名的設計師與設計團隊才可以獲得參加2016頒獎典禮的門票。
江孟芝作品「A Stranger to Words」將隨著A'國際設計大獎得獎作品會到全球進行展出,6月從義大利科莫市的MOOD - Museum of Outstanding Design開始展覽的第一站,7月再到荷蘭的Cube Design Museum、9月波隆那的Bologna Design Week,最終站為2016年11月在上海的Shenzhen International Industrial Design Fair展出,將台灣設計實力推向世界的舞台。A’國際設計大獎透過此獎項與展覽表彰所有國家和所有創意領域中最優秀獲獎者及設計作品,進而推廣和激勵不同的創意、獨到的見解和新理念的產生。
<<Previous
Forward>>
© 2021 Education Division, Taipei Economic & Cultural Office in New York  |  駐紐約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  教育組
1 East 42nd Street, 6th Floor, New York, NY 10017  |  Phone: (212) 317-7389/7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