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ucation Division, TECO-NY | 駐紐約辦事處教育組
  • Home 首頁
  • Latest News 最新消息
    • Latest News 最新消息 >
      • Chinese 中文
      • English 英文
    •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News 國際教育資訊
    • Jobs & Academic Openings 本處徵才及教育職缺 >
      • Chinese 中文
      • English 英文
  •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華語教學推動計劃
    • Chinese Proficiency Exams: TOCFL & CCCC 華語文能力測驗 >
      • Chinese 中文
      • English 英文
    • 教育部國際及兩岸教育司華語教育連結
    • 教育部補助開拓華語文教育產業海外需求計畫
    • 教育部海外華語文推動計畫-來美任教Teaching Chinese Language in the US
    • 教育部海外華語文推動計畫-華語文測驗Language Tests
    • 教育部海外華語文推動計畫-赴臺短期研習Short Term Groups
    • 臺灣華語教育資源中心
  • Scholarships and Grants 獎助學金
    • Scholarships 獎學金 >
      • Huayu Enrichment Scholarship (HES) 華語文獎學金
      • Taiwan Scholarship 臺灣獎學金
      • 教育部亞太經濟合作(APEC)獎學金
      • 教育部供臺灣留學生獎學金 >
        • 教育部留學獎學金甄試資訊
        • 教育部各類公費獎學金
    • Research Grants 研究補助學金 >
      • 科技部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海外人才培育計畫 TOP Grant
      • MOE Short-term Research Award (STRA)
      • Center for Chinese Studies Research Grant
  • Study in Taiwan 留學臺灣
    • Study in Taiwan Publication文宣資料
    • Mandarin Chinese Programs 華語課程
    • Degree Programs 學位課程
    • Study in Taiwan Portal
    • MOE Regulations Regarding International Students Undertaking Studies in Taiwan 外國學生來臺就學辦法
    • Academic Destinations: Taiwan (fr.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
  • Taiwanese Student Services 臺灣留學生服務
    • 留學生活動花絮
    • FTSANY 大紐約學聯 (Facebook)
    • TSA Event Subsidy 同學會活動補助
    • NYC Emergency Guides 紐約市應急指南
    • 留學生服務安全須知
    • Immigrant Info 移民須知
  • Partnerships 教育交流
    • Higher Ed 高等教育
    • K-12 中小學
    • Secondary School Exchange Intl (SSEI) 「增進高級中等學校學生國際視野方案」
    • Teaching In Taiwan (TFETP)
  • About Us 認識本組
    • Contact Us 聯絡我們
  • COVID-19 INFO 教育組關於新冠病毒重要公告專頁
  • New Page

中原大學訪問紐約拜會頂尖藝術學校交流設計趨勢

11/14/2016

 
中原大學訪問團於本(2016)年11月8-9日在駐紐約辦事處教育組的安排下拜會普瑞特藝術學院(Pratt Institute )及帕森設計學院(Parsons the New School for Design),參訪世界頂尖的藝術學校,交流最新設計趨勢。
訪團於本年11月8日上午由普瑞特藝術學院室內設計系主任Alison Snyder及 Keena Suh教授等接待及介紹該校室內設計系的概況,以及參觀學校設施及分享相關課程設計。普瑞特藝術學院成立於1887年, 目前有大學部及研究所,並以設計相關科系聞名,其各個設計科系的優良教育系統享譽世界。下午訪團並拜會普瑞特藝術學院建築系(Architecture Program),由系主任Erika Hinrichs教授 、Michael Su、Richard Sarrach教授 、Philippe Baumann教授、Eric Wang教授等接待,系主任Erika Hinrichs教授說明普瑞特藝術學院建築設計發展概況及相關課程方案等,Michael Su教授、Richard Sarrach教授 、Eric Wang教授等並進行精彩的簡報,分享其所進行的各項課程方案與成果,與訪團交流設計相關計劃。參訪普瑞特藝術學院之後,訪問團並受Philippe Baumann教授邀請參觀由他自己所設計改建位於布魯克林的一棟知名創意居家 Courtyard House,這棟建築並受到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報導: http://www.nytimes.com/2015/01/08/garden/in-brooklyn-a-dream-home-beside-the-gowanus-canal.html,訪問團均對Baumann教授的精心設計及創意巧思驚豔不已。
本次中原大學訪問團包括劉懿瑾、吳燦中. 林昆範、劉時泳等教授,以及梁詠經等三十多名碩博士學生。駐紐約教育組除協助安排參觀瞭解該校精彩授課內容及瞭解當前主要設計課程趨勢,並特別感謝普瑞特藝術學院Michael Su教授協助本次訪團相關行程之聯繫規劃,普瑞特藝術學院Pratt Institute 建築系教授Eric Wang 及Richard A Sarrach 數年來持續帶領Pratt Institute 建築系學生前往臺灣進行考察及交流。普瑞特藝術學院Michael Su 及Philippe Baumann教授也正在規劃新的設計課程方案,預計將於明(2017)年1月4-15日辦理「LISBON CIVIC FORUM 2017」建築及設計論壇工作坊,地點在葡萄牙的里斯本, 報名及詳情可上網站查詢:www.sitrep.at。
本次中原大學訪問團並於11月9日參觀紐約中央車站。中原大學訪問團於本(2016)年11月9日參觀紐約中央車站,深度了解其歷史及建築設計,團員均對於這難得機會能一窺其精緻的設計及深具內涵的建築感到印象深刻。此外,訪團並參訪紐約帕森設計學院(Parsons the New School for Design),由Kyle Lee(李肅綱)系主任導覽及簡報介紹該校概況及教育理念。帕森設計學院成立於1896年,是全世界知名的一所設計與藝術高等教育學府,在時尚設計、電腦科技互動設計、建築、藝術等各領域均培養出眾多優秀人才。訪團在聽完簡報後,對於帕森藝術學院創新教學趨勢極為印象深刻、深表豐收。
提供單位:駐紐約辦事處教育組

全球規模最大紐約馬拉松  5萬多名各國跑者掀運動熱潮

11/9/2016

 
素有全球規模最大的馬拉松賽事之稱的「紐約國際馬拉松賽」,2016年一年一度的賽事於本(2016)年11月6日在紐約開跑,全長26.2哩,吸引超過5萬名來自世界各地跑者加入,沿途更有數十萬觀眾為來自世界各地的選手加油,場面極為熱烈壯觀。
近年來由於各國運動風氣興盛,參與路跑活動人數不斷成長,加上各國政府及運動團體之倡導,各種大型路跑活動不斷增加,不過世界幾項重大國際馬拉松比賽仍然是愛好路跑者所追求的挑戰,尤其若能有機會完成世界六大馬拉松賽事,更是對路跑者最有成就感的壯舉。這世界六大馬拉松賽事包括:紐約馬拉松、波士頓馬拉松、芝加哥馬拉松、倫敦馬拉松、柏林馬拉松及東京馬拉松比賽。這六大馬拉松賽事不僅難度、等級不同,每年也都吸引眾多各國好手參加挑戰自我、突破極限、同時也享受的不同城市的路跑旅程。
紐約馬拉松於1970年發起,每年都在11月初舉辦,路線大都是從史坦登島出發,沿途經過紐約市的五大區,最終點在紐約的中央公園,為世界最大規模的馬拉松比賽。近來由於臺灣路跑活動逐漸風靡,隨著海外華人的馬拉松熱潮,本次「紐約國際馬拉松賽」除了各國選手、本地華人,也有許多來自北美各地華人乃至來自臺灣選手參賽,參賽選手中也可見臺灣跑者穿上印著國旗的T恤參賽,與來自125個國家的參賽選手共享路跑樂趣。
​
2016年「紐約國際馬拉松賽」男子組冠軍為來自厄立特里亞(Eritrea)21歲的Ghirmay Ghebreslassie以2小時7分51秒的成績,創男子組最年輕奪冠紀錄;女子組冠軍則為自肯亞(Kenya)的Mary Keitany以2小時24分26秒,成為30年來首位奪下紐約馬拉松3連霸的女選手。本次為確保馬拉松順利進行,紐約警方也全面部署數千警力,從陸海空全方位保護比賽安全,整個賽事圓滿順利,紐約市長比爾·白思豪(Bill de Blasio)也表示樂見各國人士熱愛運動、參與健康活動。
提供單位:駐紐約辦事處教育組

美國正規教育與補習教育概況

10/31/2016

 
美國各州教育制度不同,但多數州實行十三年義務教育:幼兒園(kindergarten)一年、小學五年(Elementary school)、中學(middle or junior high school)三年、 高中(high school)四年。 從小學一年級到高中最後一年稱為1到12年級,義務教育是所有的公立學校(public schools)免收學費,學生必須進入自己所居住之區域劃分之學區內學校就讀(school districts),一般情況下,不能跨區就讀,公立學校招收美國居民或公民。此外如果有宗教,或希望有更多關注在學生的常規訓練或其他考量,家長也可以選擇須自費的私立學校(private schools)就讀。
美國公立教育主要由政府提供,由三級政府:聯邦政府、州政府和學區管理及補助。在小學和中學,課程、資金、教學和其他政策都由當地選舉產生的學區委員會決定。學區通常根據官員和預算與其他地方事務分開。教育標準和標準測驗通常由州政府制定。私立教育則由私人興辦。
然而美國教育極為多元,在正規教育體制之外更有許多非正規教育,百家爭鳴,尤其各類學會、學術團體、私人教育機構提供之教育服務往往具有補足正規教育之作用,而在家教育更是受到許多民眾及家庭之擁護,教育型態極為多元。年限及種類更是不一而足。在此,美國所稱補習(補充)教育(supplemental educational services)其概念是指為學生提供額外的教學服務及學業幫助等,例如功課輔導,如閱讀,語言和數學等。這額外的幫助主要是在放學後,週末,或者在夏天。基於這個概念,其教育活動可分布在不同學制階段,基本上,補習教育概要可分為2種 : Public After school Program (公立學校課後計劃) and Private tutoring School(私立補習教育機構) 。不論是在國中小或高中(職)、大專校院不同教育階段均可能興辦。當中,私立補習教育機構較接近我國之短期補習教育,至於成人若要取得同等學歷,只要自修後參加 GED Tests也可以取得美國高中同等學歷。GED是「Tests of General Education Development」的縮寫,是一個標準化適性測驗衡量考生的能力與技巧,當通過所有測驗科目的同時,就可以取得美國承認的高中同等學歷證書。
公立學校課後計劃是由公立學校提供,包括免收學費、或因應師資需求或材料費收取相關費用。私立補習班即是以私人管理開辦, 學費是根據課程而訂。以紐約市教育局辦理補習教育計劃內容為例,紐約市政府教育局的青年及社區發展司(The New York City Department of Youth and Community Development)轄有紐約市五個區8大補習教育計畫: 包含 COMPASS NYC、 SONYC、 Beacon Program、 Teen ACTION、 Cornerstone Programs、 Neighborhood Development Area (NDA)、 In-School Youth (ISY) 和 Summer Enrichment Programs 。由紐約市政府提供的課後補習教育計劃十分多元化, 主要專注於學生的全面發展, 提供體育和藝術指導、 訓練學生的領導能力、 培訓學生需要在學校以外要做得更好,進入大學或高級培訓計劃,學習領導能力和發展解決衝突的能力。其前述8個補習教育計畫, 主要根據年齡來劃分, 由幼兒園至12年級都可以參加, 計畫由1個月至18個月不等。如: Summer Enrichment Programs, 提供在每年的七月和八月,旨在支持低收入家庭的學生, 學生可以參加舞蹈,音樂和科學、科學、工程和數學(STEM)和公共服務班。根據美國紐約市教育局總計,2014年有近55,000名學生接受免費的暑期課程。
至於私立補習教育方面,紐約市有上百間以私人管理開辦的補習學校。補習學校主因是在於市場的強烈需求。以私人管理開辦的補習學校主要以市場和考試為目標。近年來由於美國升學壓力漸重,此類以考試計劃為主、提供階段性練習及模擬測驗的考試輔導中心補習機構有逐漸增加趨勢。紐約州私立學校教育指引 “State Regulation of Private Schools-New York”指出,補習學校是屬於私人管理的學校, 其設立型態可以自由選擇認證與否(Accreditation)、及註冊規定(Registration)、牌照規定(Licensing), 但是紐約州規定補習學校一定要向紐約州教育局學校註冊局,提供學校工作人員、老師等相關資料,並應符合相關教育法令規定。

提供單位:駐紐約辦事處教育組
參考資料:紐約市教育局網址: 
http://www1.nyc.gov/site/dycd/services/after-school.page
http://www.nysed.gov/
https://www.ny.gov/services/education

美高中畢業率創新高  白宮歸功聯邦教育投資

10/24/2016

 
美國白宮(The White House)本(2016)年10月17日發佈新聞指出,根據聯邦數據顯示,全美高中畢業率達到創新破紀錄的83.2%,創歷史新高(record new high of 83.2 percent)。美國聯邦教育部長及白宮將此進步歸功於教師、學生、家庭及社區的努力,更特別指出最重要的原因是聯邦政府對於教育的投資。
美國總統歐巴馬同日在華府的班傑明班納克高中(Benjamin Banneker Academic High School)宣布這項消息,他說明,最新統計指出美國2014至2015學年高中生畢業率已達到了83.2%之歷史新高,其中,非裔及拉美裔學生的畢業人數也同時創新高紀錄。此外,身心障礙學生和低收入家庭學生的表現也有所進步,而在近五年來高中畢業率一直持續領先其他族裔的亞太裔學生,2014-2015學年度更首度突破九成。
白宮新聞稿中指出,在歐巴馬總統任期間,美國高中畢業率自2010-2011學年度起每年成長幅度4%,持續穩健提升,這反映聯邦政府教育政策及投資積極有效協助全美學生提升大學及職場準備度。白宮消息也特別針對這些積極有助提升全美教育進步的教育投資及政策項目加以說明及公布成果,細數歐巴馬總統上任以來的各項教育投資與政策成效,包括:
一、    投資早期幼兒教育(Investing in Early Education):2013年公布「所有孩童接受學前教育」( Preschool for All )計畫,建立聯邦與州的夥伴關係,共同擴大學前教育機會。
二、    改革及提升美國學校教育(Reforming and Improving America’s Schools):透過「衝頂計畫」(Race to the Top)及學校改進補助計畫(School Improvement Grants)投資改革及提升美國學校教育。
三、    連結美國的教室(Connecting America’s Classrooms): 2013年實施「 ConnectED initiative 」計畫,提升校園的網路建設,並投資教師及學生的網路數位學習機會,拓展「ConnectED 」及「Open eBooks」等數位課程計畫,協助學校邁向達成2018「Future Ready」之目標。
四。強化教育創新(Spurring Innovation in Education): 執行「Investing in Innovation Fund 」(i3),投資十三億總計160項計畫,致力於創新教育及縮短學習成就落差,並將繼續以「Every Student Succeeds Act 」規劃新的「Education Innovation and Research program 」來接續執行及提升學習成就。
五、重新設計美國的高中學校(Redesigning America’s High Schools): 在2013年的國情諮文( State of the Union),歐巴馬總統宣布美國高中新願景(new vision for America’s high schools),白宮二度召開「Next Generation High Schools」高峰會議,宣布三十億美元的計畫方案創新高中教育。
六、發展與支持優秀教師及校長計畫(Developing and Supporting Great Teachers and Leaders): 開創約400,000個跟教育有關之工作機會,透過 「School Leadership Program」、「 Supporting Effective Educator Development」、「 Teacher Incentive Fund」、「 Teacher Quality 」、「Partnership and Transition to Teaching」等計畫發展與支持優秀教師及校長。
七、    提倡科技工程數理及電腦教育(Promoting Excellence in STEM and Computer Science for All):推動於2021年前培育100,000名優秀STEM教師計畫, 以及每年培育100,000名工程領域畢業生人才。
八、    創歷史性投資就學獎助計畫(Making Historic Investments in Financial Aid): 加倍投資就學獎助計畫,包括提高Pell Grant超過1,000美元,及建立 「American Opportunity Tax Credit」提供 $10,000 稅額來支持高等教育,以及其他助學措施等。
九、提升大學可負擔程度(Making College More Affordable): 教育部今年特別史無前例提早公布「Free Application for Federal Student Aid 」(FAFSA),以利學生提早準備,此外「income-based repayment」 及 「Pay as You Earn」 (PAYE)等作法均配合執行, 提升大學可負擔程度。
十、倡導大學追求成功(Promoting College Success): 歐巴馬於2015年宣佈「The College Scorecard」計畫—要求各大學必須清楚地提供各項資訊包括畢業率、費用、畢業出路及收入等,讓學生及家長清楚掌握就學參考資訊。
十一、推動社區學院免費計畫(Making Community College Free for Hard-working Students):在2015年的國情諮文( State of the Union)歐巴馬總統宣佈「美國大學承諾」(America's College Promise)計劃,創造一個可以達成讓公私立機構合作共同達成二年制社區學院免費之計畫,目前至少已經有36個免費的社區學院,並將持續揖注社區學院教育經費。


提供單位:駐紐約辦事處教育組張佳琳
參考資料:
CNN. (October 17, 2016). Obama highlights record high school graduation rate. Retrieved from http://edition.cnn.com/2016/10/17/politics/obama-high-school-graduation-rate/

The White House. (October 17, 2016). FACT SHEET: President Obama Announces High School Graduation Rate Has Reached New High. Retrieved from https://www.whitehouse.gov/the-press-office/2016/10/17/fact-sheet-president-obama-announces-high-school-graduation-rate-has

美國教育部公布教師培育新法規

10/17/2016

 
美國聯邦教育部(The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於本(2016)年10月12日公布新的教師培育法規最終版本(Final Teacher Preparation Regulations),對外發佈《教師培育法規》 (Teacher Preparation Regulations)最後制定規則通知(Notice of Final Rulemaking,NFR)。這項教師培育相關法規之研議係自2014年公布草案開始徵集意見,期間共計有約5,000項不同的回饋建議,經多次研議修正,終於本年10月12日公布,其立法目的在提升新任師資培育品質及確保所有學生均能受教於優良教師,法案內容尤其針對師資培育機構及師資培育方案之透明度(transparency)及效能(effectiveness)進行要求,並責成各州必須善盡監督及輔導之責。
聯邦教育部部長John B. King Jr表示:「作為一個教育人員,我深切瞭解學校內影響學生最為關鍵的人物就是教師」,「本次法規將有助強化教師的培育制度,不僅讓教師能清楚地選擇優良的師資培育方案、師資培育機構也能真正達到符合學校師資需求的目標」。
美國聯邦教育部指出,根據統計,2013-14學年度全美有大約460,000人參加傳統的或另類的(traditional and alternative route)授證師資培育課程(certification teacher preparation programs),然而這些準師資對於其所參與的方案及未來之路所知有限,甚至有許多教師在完成課程後仍覺得「尚未準備好」,因此,建立一個強而有效的師資培育制度是當前美國最重要教育課題之一。
本次聯邦教育部所公布的教師培育相關法規主要重點包括下列幾項:
壹、針對教師培育方案及機構部分:要求所有教師培育方案均必須強化效能及透明度,包括必須公布以下各項資訊:
一、    畢業生安置(Placement)及續任(retention)比例
二、    畢業生對於師資培育課程的回饋意見
三、    畢業生擔任教職後教學成效,包括學生進步情形、教師評鑑結果及其他州層級的評量表現等
四、    其他師資課程方案的品質特徵,包括在教學專業知識及教學準備度等是否均符合嚴格的課程學分(位)認可標準
貳、針對州政府責任部分:
一、要求各州必須針對師資培育機構及方案之效能分為三個類別進行評估:包括:有效能(effective)、瀕危( at-risk)、低表現(low-performing);
二、允許及提供各州彈性(states flexibility),在依據上述三個類別進行評估之作法上授權由各州自訂標準或增加評估項目;
三、要求各州應該密切掌握師資培育機構之運作並針對有待改善之機構協助提升品質;
四、各州應提供誘因鼓勵教師從事高需求領域之教學科目或投身低收入家庭學區學校;
五、各州應於2016-17學年設計出自己的師資培育績效責任通報系統、從2017-18學年度開始實施先導計畫,至2018-19學年度必須完全納入正式實施。 未來,教學補助方案(TEACH grants)將納入本項系統成果作為補助指標。
有關本次美國聯邦教育部公布教師培育相關法規,可參見http://www2.ed.gov/documents/teaching/teacher-prep-final-regs.pdf。

提供單位:駐紐約辦事處教育組張佳琳
參考資料:
The 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2016, October 12).Education Department Releases Final Teacher Preparation Regulations. Retrieved from http://www.ed.gov/news/press-releases/education-department-releases-final-teacher-preparation-regulations

成長型思維教育法風潮   美評:知易行難

10/7/2016

 
由史丹佛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 學者Carol Dweck在教育心理研究中率先提出的兩種心態模式:成長型思維(Growth mindset) 與固定型思維(Fixed mindset)於近年來受到越來越多關注,根據該理論,擁有前者成長型思維(Growth mindset)特質的孩子相信自我能力能靠努力來精進,因而比後者固定型思維(Fixed mindset)者更願意嘗試錯誤並從挑戰困難中成長和獲得成功(Dweck, 2006)。
此概念一出,美國各界教育人員紛紛試圖在教室中運用這種理論,希望激勵學生成為成長型思維(Growth mindset)者來促進發展,然而,根據美國教育週報(Education Week)於本(2016)年9月21日分析其在今年5月間針對全國超過六百名K-12教師民調顯示(Education Week Research Center, 2016),即使有超過98%的受訪者想要積極落實這一理論,但仍有85%表示由於缺乏系統性的配套及教師專業訓練,貿然去引導恐將有因誤用而誤人子弟之虞。當中有半數的教師相信相關研究將有助提升學習動機、教學品質與班級風氣,但要有成果,就必須先設計出評鑑工具,有效測出每個班級對不同專科成長需求程度,再針對成長潛力最大科目做介入實驗,否則將無法量化比較出該新式教學法的實際效度(Blad, 2016)。
    至於現階段能以什麼不致於有負面效果的方式來改進教學呢?該問卷調查結果中有74%教師們表示,以讚賞學生特定事件的努力表現來取代讚賞其優秀聰明、鼓勵突破自我能力極限、 鼓勵多方嘗試不同策略來解決一件問題等,都是積極開發學生正面態度的有效作法,此外,也需留意減少過度稱讚學生成績表現的言行,因為部分人員常誤解「成長型思維」定義,以為只是廣泛地提倡樂觀態度,或是老師可能認為學生表現低落是因為學生對該科沒有興趣,只是泛泛提倡「成長型思維」,卻未深入探討背後的真正成因可能是因缺乏犯錯的勇氣,以及該如何選定目標、規劃、執行和修正目標的能力,未能經由前車之鑑察覺修正,進而建立信心不斷自我激勵學習,如此一來,即使不斷提倡「成長型思維」也無法真正解決問題。所以該調查結果也建議老師可以從同儕互教練習中,讓學生觀察別人怎麼從不懂、學習失誤中教訓,累進至成功,並同理相信自己也能一步步有條理達到同樣成果。
    根據調查指出,其實,成長型思維(Growth mindset)是一種能夠選定目標、規劃、執行和修正目標的能力,這也是成長思維者能持續保持心理彈性的訣竅,雖然現在該理論尚處於新興理論未出現完善訓練或實際教學應用守則之際,教師及家長若能有機會透過從小養成孩子此種系統性思考習慣及勇氣、培養其覺察能力及解決問題的能力,都將有助協助每個學子找出自己獨特潛能並成功地向最大的理想境界邁進。

提供單位:駐紐約辦事處教育組
編譯者:鄧政筠
參考資料:
Blad, E. (2016 September 21). “Teachers Seize On 'Growth Mindset,' But Classroom Practice Lags”, Education Week.
    Retrieved from: http://www.edweek.org

Dweck, C. (2006). Mindset: The new psychology of success. Random House.

Education Week Research Center (2016). Mindset in the classroom. Education Week.

美國八個州將合作訂定社會情緒學習SEL標準

10/3/2016

 
數年前,一篇集合多位研究人員及實地教學研究的報告指出(Rimm-Kaufman S.E., et al.,2012):「教室是社會學習的重要場所,但令人驚訝的是當前的師資培育都很少或未曾重視教師的關係技巧(relational skills),也不關心教師與學生的情緒與回應關係,導致教室管理及情緒互動問題,影響學生學習成效」,該報告中也提及:「『社會情緒能力學習』(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SEL)是一種重視建構教室內教師與學生的社會情緒能力的課程,其途徑兼重社會性的及學術性的學習,有助於創造一個更具社區傾向(community-oriented)的、高產能的(productive)、學術參與(academically engaging)的教室環境」。
多年來,陸續有研究證實與「社會情緒能力學習」(SEL)相關的學習方案對於學生有正面影響,許多州也紛紛將此一新興領域納入課程,甚至發展教學與學習標準,期望透過社會情緒能力的課程與教學,提升各方面學習成效及達成全人教育之目標。就在這股「社會情緒能力學習」(SEL)教學趨勢及各州推展之努力下,「社會情緒能力學習」(SEL)的教學逐漸普及,「學術、社會及情緒學習協會」(The Collaborative for Academic, 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CASEL)在本(2016)年8月公布了一項跨州合作教育計畫,將與八個州合作共同訂定《社會情緒學習標準》(social-emotional learning standards)以及推動學校針對社會情緒學習(SEL)的教育。許多教育人士稱此一行動為「邁向社會情緒學習教育的關鍵時刻」(critical moment for the movement),「學術、社會及情緒學習協會」(CASEL)在該計畫中除將結合各州的資源及經驗合作建立實用的學習標準之外,並且表示將協助這些州進行研議及提供社會情緒學習教育的規劃與諮詢。
美國教育週報(Education Week)本(2016)年8月23日報導指出,目前美國有三個州已經建立了自己的《社會情緒學習標準》(social-emotional learning standards),包括伊利諾州、西維吉尼亞州和堪薩斯州,但許多州都相當重視「社會及情緒學習」的重要性,所以當「學術、社會及情緒學習協會」(CASEL)決定要進行跨州合作時,有26個州申請加入合作計畫,但只有8個州被入選,包括加州、喬治亞洲、麻州、明尼蘇達州、內華達州、賓州、田納西州及華盛頓州。不過「學術、社會及情緒學習協會」(CASEL)表示,有申請但未獲入選的州在未來一樣可以運用該計畫的研究報告及資源。
「學術、社會及情緒學習協會」(CASEL)指出,由於各州情況條件不一,這項跨州計畫將協助不同的州設計自己獨特的計畫(unique plan)來達到真正執行效果,計畫中將包括創造一個分年級的適合年齡(age-appropriate)學習標準、發展能與傳統教室教學統整融入的教學設計與教材、建立州層級的支持系統與策略、師資培育及校長領導的強化重視社會情緒能力等。

提供單位:駐紐約辦事處教育組張佳琳
參考文獻:
Evie Blad (August 23, 2016)States to Partner on Social-Emotional Learning Standards. Education Week . Vol. 36, Issue 01, Page 9: Retrieved from http://www.edweek.org/ew/articles/2016/08/24/states-to-partner-on-social-emotional-learning-standards.html
Rimm-Kaufman S.E., et al.(2012).Efficacy of the Responsive Classroom Approach: Results from a Three Year, Longitudinal Randomized Control Trial. Retrieved September 13, 2012, from https://www.sree.org/conferences/2012f/program/downloads/abstracts/683.pdf.

美國健康與人類服務部公布「起始計畫」新標準

9/26/2016

 
美國健康與人類服務部(The 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HHS) 於本(2016)年9月1日公布「起始計畫」(Head Start)新標準。
「起始計畫」(Head Start)係美國聯邦從1965年開始推動的幼兒教育計畫,實施至今已超過年,服務超過3千3百萬孩童,係屬長期性計畫,主要宗旨在於協助完善低收入弱勢幼兒成長過程之照顧與提供入學前相關基礎教育學習機會,服務對象年齡為從初生到五歲之幼兒。
本次美國健康與人類服務部(The 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HHS) 於本(2016)年9月1日公布「起始計畫」(Head Start)新標準是該計畫的「起始計畫表現標準」(Head Start Program Performance Standards)自從1975年公布以來首次的綜合性修正,本次修正是反映出最新科學研究及最佳實務經驗,新的標準之公布是希望能透過加強「起始計畫」(Head Start)中健康兒童發展養育策略(fostering healthy child development)及強化學校準備度(school readiness)來縮減孩童的成就落差(achievement gap)(The 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2016)。
美國健康與人類服務部(The 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HHS,)部長Sylvia M. Burwell指出: 「這項新標準係根據兒童學習及發展之最新研究為基礎所進行之修正,將能夠有效強化教育的實務。此外,本項計畫也將逐漸擴充兒童參與全日課程的人數,至2021年達到全數受惠之目標。」。
本項「起始計畫表現標準」(Head Start Program Performance Standards)重點包括(The 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2016):
•    根據最佳研究修正提高教育標準(educational standards)、課程要求( curriculum requirements)及專業發展期待(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expectations) ,確保提升「起始計畫」有效教學實務、強化孩童早期學習成效。
•    根據研究建議,增加孩童在「起始計畫」的學習時間。.
•    確保家長在「起始計畫」的領導角色及增加家長參與計畫之機會,包括增加家長參與相關活動之機會及針對家庭需求設計密集家庭服務方案等。.
•    強化綜合服務方案,包括健康與安全課程、心理健康、身心障礙兒童服務方案及對雙語學習者需求之服務等。
•    降低「起始計畫」之科層體制障礙、將現行1,400項法規縮減將近30%。.
本項計畫2017年將增加2.92億美元之經費,以擴增服務對象參與全日課程方案,根據美國教育週報(Education Week)分析指出,本次「起始計畫」標準之修正,目的在平衡賦予地方彈性(Flexibility)及中央監督(Oversight),聯邦期望藉由這項修正,責成地方政府在執行本項計畫之四歲兒童教育方案時能達成均接受每年1,020小時或換算成一天6小時一年180天的完整計畫,對於目前許多一年128天一天3½小時的方案來說將是一大改變。至於「及早起始計畫」(Early Head Start)則是期望達到一年1,380小時,這些計畫之擴充可以分為五年漸進辦理(Samuels, 2016)。
提供單位:駐紐約辦事處教育組張佳琳
參考資料來源:
The 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2016).HHS announces new standards to further strengthen the quality of Head Start programs. Retrieved from http://www.hhs.gov/about/news/2016/09/01/hhs-announces-new-standards-further-strengthen-quality-head-start-programs.html#
Samuels, C. (2016, September 13). New Head Start Rules Aim to Balance Flexibility, Oversight. Education Week. Retrieved from http://www.edweek.org/ew/articles/2016/09/14/new-head-start-rules-aim-to-balance.html

國立交通大學紐約頒趙安吉女士名譽博士學位  肯定趙家卓越貢獻

9/26/2016

 
國立交通大學張懋中校長率團訪問美東,於2016年9月23日(星期五)下午6時假紐約市哈佛俱樂部(Harvard Club)舉行「趙安吉女士名譽博士學位頒授典禮」。本次國立交通大學頒給趙安吉女士名譽博士學位,係肯定趙女士對社會之貢獻及表彰其影響力。出席觀禮賓客包括趙女士父親福茂集團董事長趙錫成、姊姊美國前勞工部部長趙小蘭等家族全體成員、福茂集團成員、駐紐約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教育組主任張佳琳、北美世界日報執行董事李德怡、哥倫比亞大學張世富副院長、美洲交通大學校友會代表等,國立交通大學副校長謝漢萍、主任秘書裘性天、管理學院邱裕鈞副院長等也出席會場。
張校長表示,本次是交大2014年首度同時頒授名譽博士學位予福茂集團創辦人趙錫成先生與第24屆美國勞工部部長趙小蘭女士父女後,再度頒授名譽博士學位予趙氏家族。三人同獲交大的最高榮譽,可謂一門三傑。
趙安吉 (Angela A. Chao)現任美國福茂集團副董事長,專業於國際航運財務、船務以及船隊管理和營運。自2001年至2008年,趙安吉任福茂集團副總裁,後晉升為福茂集團資深副總裁。在加入福茂集團之前,趙安吉曾在原屬花旗集團的史密絲、邦尼(Smith Barney) 的合併與採購部門任職。1995年,趙安吉僅用三年時間由哈佛大學畢業,並獲得高級獎(Magna Cum Laude), 2001年又取得哈佛大學商學院工商管理碩士學位。2005年5月趙安吉受波羅的海國際海運公會39俱樂部(BIMCO 39) 年度會議之邀請主講,並榮任BIMCO 39主席及顧問。2006年12月7日,LLOYD’S LIST曾以半版篇幅專載她對航運事業的貢獻並稱其為最年輕的新星之一。2007年11月她被選為世界船運(中國)領袖會顧問;2005年9月她獲選為海外華人青年領袖;同年十月美國商業日報(The Journal of Commerce) 在其國際商業女性專欄報導中特別介紹了趙安吉。2011年4月,她獲邀成為華爾街日報婦女在經濟專業組的創始成員。 
趙安吉目前擔任哈佛商學院院長顧問委員會、林肯中心全球中國顧問委員會、美國船級協會、大都會藝術博物館主席委員會、大都會歌劇院、卡內基-清華全球政策中心、現代藝術博物館PS1、英國船東責任互保協會、福茂基金會及上海木蘭教育基金會的董事。同時她還在美中關係全國委員會美中傑出青年論壇任職並當選為美國現任外交協會會員,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顧問委員,也是美洲交通大學校友基金會的榮譽主席。她並曾於2006 - 2014年期間兼任紐約市經濟企業發展局的董事,於2009 - 2014年期間擔任中國船舶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於2009 - 2014年期間擔任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董事,並於2007 - 2011年期間擔任BIMCO執行委員會董事。趙安吉現居美國紐約市,熱愛藝術、歌劇,並熱衷於社會公益活動。
美國福茂集團(Foremost Group)1964年成立於紐約市,創辦人趙錫成博士於1958年參加甲級船長特種考試,以第一名成績通過,被譽為「狀元船長」,畢生熱心於慈善及教育事業,其對社會長期的貢獻使其獲獎無數。趙小蘭博士為美國聯邦勞動部前部長,也是美國第一位華裔內閣閣員,趙小蘭女士的成就與貢獻獲得全球肯定,與父親同樣獲獎無數,更為人稱道的是,趙家成員不僅成就卓越,更從不忘本、孝順親愛有加,並將成功歸功於來自父母的教育,以及中華文化的薰陶,堪為典範。國立交通大學張懋中校長表示,這次交通大學決定將代表學校最高榮譽的名譽博士學位頒授趙安吉女士,不僅是交大的榮耀,交大同時也期許將其家族的奮鬥故事,謙遜的態度以及樂於助人的精神,持續傳承給交大人,並將此華人家庭典範故事永流傳。

提供單位:駐紐約辦事處教育組


Picture
國立交通大學紐約頒趙安吉女士名譽博士學位合影(前排:左起:邱裕鈞、趙小蘭、趙安吉、趙錫成、張懋中;後排:謝漢萍、張佳琳、張世富、裘性天等)

『虛』擬科技的『實』境體驗-紐約臺灣設計論壇探討擴增實境技術

9/19/2016

 
由駐紐約教育組與AEDA亞洲用戶體驗協會合作辦理的「『虛』擬科技的『實』境體驗-2016紐約設計系列論壇Inspire the Next Series: Design For Immersive Experience」於本(2016)年9月16日晚間,在駐紐約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演講廳盛大舉辦,吸引百餘人出席,共同探討當前最熱門的虛擬與擴增實境技術及其發展趨勢,出席人士一致感受到未來混合實境最新技術將對人類互動模式帶來前所未有的影響。
所謂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VR)是利用電腦科技模擬營造所產生不同空間感的虛擬世界,目的在提供使用者於不同用途下之視覺感官模擬效果;至於擴增實境(Augmented Reality,AR)則是一種在實際的現實地點及時間空間中,透過計算及設計技術結合攝影影像之位置及角度並套上虛擬圖像之科技,這種科學技術一般呈現方式是在螢幕上把虛擬世界套用在人類現實生活世界中並進行互動,舉例而言,HTC Vive是虛擬實境技術,而Microsoft Hololens則是擴增實境技術,隨著科技發展,已經有越來越多相關的設計成果逐漸浮現。
​
為了探討這些虛擬實境(VR)及擴增實境(AR)之發展,本次駐紐約教育組與AEDA亞洲用戶體驗協會合作之論壇主題訂為「沈浸式體驗設計」(Immersive Experience Design),活動不僅邀請到「沈浸式體驗設計」(Immersive Design)專業設計師代表及學者專家共襄盛舉,與觀眾一起探討虛擬實境技術對產品、遊戲及多媒體的影響之外,更在論壇開始前展示微軟Hololens顯示器,讓觀眾親身體驗最新的擴增實境技術。駐紐約辦事處教育組主任張佳琳受邀體驗最新擴增實境科技產品,她致詞時舉老子的《道德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之句鼓勵年輕人以創意改變未來:「古人所預言的混沌一體空間、二元相對空間及融和多元空間已經在現代科技協助下呈現在我們眼前,這些科技所展現的無限空間係來自於有限的人類,創意是最大關鍵!」。本次論壇由Frog Design 資深用戶體驗設計師、同時也是AEDA聯合創始人之一的劉家煒(Chiawei Liu)主持,邀請紐約帕森藝術學院設計系主任(Program Director of BFA Design & Technology at Parsons School of Design)李肅綱(Kyle Li)、紐約toii遊戲互動工作室藝術設計主任(Art Director) 陳宥儀( Yu-Yi Chen)、ESI 設計公司(ESI Design)沉浸式空間體驗設計師(Immersive Designer)馮鈺婷(Yu-Ting Feng)、Mill設計公司(The Mill)資深影像合成指導(Sr/Lead Compositing Artist Freelancer)許庭榮(Ting Jung Hsu)共同對話。李肅綱主任帶來Microsoft Hololens為微軟最新的擴增實境顯示器,使用者戴上去之後,除了能夠體驗擴增實境的臨場感及互動感,透過在現實環境上搭建出虛擬的數位空間 ,使用者可在虛擬與現實空間中互動。李肅綱表示:「混合實境不僅是最新技術的展現,對遊戲、設計、甚至 多媒體將帶來前所未有的影響。」 ,他並鼓勵年輕人如果要投入混合實境設計,現在正式最好時機。陳宥儀則在會場中帶領觀眾討論虛擬與現實交互的遊戲體驗,像是實體公仔與手機遊戲利用擴增實境(AR – Augmented Reality)與行動定位(LBS – Location¬Based Service)的互動。馮鈺婷(珍珠)針對自身設計經驗分享沉浸式空間體驗設計與實境媒體設計的結合,以及介紹她近期所設計的幾項大型環境互動藝術設計作品。而在影像合成指導領域有豐富經驗的許庭榮則以多年廣告拍攝及設計虛擬實境的角度,分析虛擬實境的設計過程。四位講者一致的感受是:虛擬混合實境已經是當前科技與設計結合的必然趨勢,而且將大大地改變人類世界既有模式!

講者發表之後並由李肅綱主任、遊戲互動設計師陳宥儀、沉浸式空間體驗設計師馮鈺婷、資深影像合成指導許庭榮與Frog Design 資深用戶體驗設計師劉家煒與觀眾座談,一起討論虛擬實境及擴增實境對設計的影響。活動主辦之一的劉家煒指出:「此次選擇探討擴增實境技術,是因為實境體驗科技成為數位產業的焦點 。本次活動讓更多人了解擴增實境技術及應用。」。AEDA團隊工業設計師陳昱蓉也表示:「謝謝長期支持AEDA舉辦設計論壇的紐約教育組大力協助,讓在紐約的台灣設計師能了解最新趨勢,並且與其他的設計人才一起交流,不僅讓大家看到台灣設計人才優秀之處,也展現台灣設計師 不吝分享新知,互相切磋的態度」。其他AEDA團隊包括資深動畫設計師陳揚欣與資深設計師黃立漢等共同策劃。經文處經濟組凌家裕主任也出席會場交流。
AEDA全名為Asian Experience Design Association,為一群在紐約工作的台灣用戶體驗設計師所組成的團體,定期透過聚會及舉辦論壇,致力於探索新世代的體驗設計, 並集合台灣設計師們交流新知,互相砥礪成長。目前協會成立已兩年,今年度已舉辦過設計+新創、設計與商業等論壇,這次AEDA將討論如何創造身歷『實』境的體驗對產品、遊戲以及多媒體的影響, 並且進一步思考新一代的用戶體驗設計。
提供:駐紐約辦事處教育組
<<Previous
Forward>>
© 2021 Education Division, Taipei Economic & Cultural Office in New York  |  駐紐約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  教育組
1 East 42nd Street, 6th Floor, New York, NY 10017  |  Phone: (212) 317-7389/7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