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ucation Division, TECO-NY | 駐紐約辦事處教育組
  • Home 首頁
  • Latest News 最新消息
    • Latest News 最新消息 >
      • Chinese 中文
      • English 英文
    •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News 國際教育資訊
    • Jobs & Academic Openings 本處徵才及教育職缺 >
      • Chinese 中文
      • English 英文
  •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華語教學推動計劃
    • Chinese Proficiency Exams: TOCFL & CCCC 華語文能力測驗 >
      • Chinese 中文
      • English 英文
    • 教育部國際及兩岸教育司華語教育連結
    • 教育部補助開拓華語文教育產業海外需求計畫
    • 教育部海外華語文推動計畫-來美任教Teaching Chinese Language in the US
    • 教育部海外華語文推動計畫-華語文測驗Language Tests
    • 教育部海外華語文推動計畫-赴臺短期研習Short Term Groups
    • 臺灣華語教育資源中心
  • Scholarships and Grants 獎助學金
    • Scholarships 獎學金 >
      • Huayu Enrichment Scholarship (HES) 華語文獎學金
      • Taiwan Scholarship 臺灣獎學金
      • 教育部亞太經濟合作(APEC)獎學金
      • 教育部供臺灣留學生獎學金 >
        • 教育部留學獎學金甄試資訊
        • 教育部各類公費獎學金
    • Research Grants 研究補助學金 >
      • 科技部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海外人才培育計畫 TOP Grant
      • MOE Short-term Research Award (STRA)
      • Center for Chinese Studies Research Grant
  • Study in Taiwan 留學臺灣
    • Study in Taiwan Publication文宣資料
    • Mandarin Chinese Programs 華語課程
    • Degree Programs 學位課程
    • Study in Taiwan Portal
    • MOE Regulations Regarding International Students Undertaking Studies in Taiwan 外國學生來臺就學辦法
    • Academic Destinations: Taiwan (fr.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
  • Taiwanese Student Services 臺灣留學生服務
    • 留學生活動花絮
    • FTSANY 大紐約學聯 (Facebook)
    • TSA Event Subsidy 同學會活動補助
    • NYC Emergency Guides 紐約市應急指南
    • 留學生服務安全須知
    • Immigrant Info 移民須知
  • Partnerships 教育交流
    • Higher Ed 高等教育
    • K-12 中小學
    • Secondary School Exchange Intl (SSEI) 「增進高級中等學校學生國際視野方案」
    • Teaching In Taiwan (TFETP)
  • About Us 認識本組
    • Contact Us 聯絡我們

美國教育界倡導「同理心」教學之理念與策略

3/8/2016

 
​同理心該如何教育與定義?為人師表顧及言教與身教合一,須先對班上每位學童的迥異背景與狀況展現高度包容與愛護。然而,受制於備課、校務會議與親師交流等龐雜事物壓頂,教師常分身乏術,無暇關照到孩子們細微的情緒變化,一旦有違常規搗蛋等行為,耐心早已被消磨殆盡的老師何以設身處地和氣詢問孩童違常緣由?美國教育週報(Education Week)於本(2016)年1月20日報導特別指出各界對於「同理心」教學的呼籲,並提供面對種族多元化世代的教師們一些方法,並配合共通課程規劃及STEM跨學科教育等,讓孩子們在各式生活化情境中學會設身處地關心及尊重他人。

    教育週報(Education Week)跟據Crowley & Saide (2016)報分析表示:「課堂中,老師可以請學生提出著名文學或戲劇中角色們展現同理心的情節,並佐以角色扮演模擬問題主事者當下的感受和顧慮。」此外,如果發現課堂報告常見台上台下『各忙各的』,這時可反過來要求報告者試著去同理觀眾:『為什麼他們不感興趣?』並適當修正演說內容以契合台下真正關心的主要議題。

    同理心教育其實不能只限學生,更甚者,若校方允許,老師也可試著回過頭『當兩天學生』,體驗當年整日十小時黏在椅子上的滋味。「或至少邀請學生列出每天課表及逐項功課。」,教師也能關切壓在這些小肩膀上課業實則何等沈重。幾位執行「同理心」教學的老師表示(Strass, 2014):「如此一來才能深刻體會為何有時學生如坐針氈,長時間被動接收訊息的枯燥疲乏感實則何等難熬。當我們整日慣性朝孩子大吼專心、保持安靜,叱責課堂上的犯錯,卻忽略從他們的角度出發,去理解故意搗亂或未達期望的孩子究竟怎麼了。」事實上,有時這是學生抗議的一種形式,他們只是想引起注意,表達憤怒或不平,其實一個簡單的眼神示意,無聲關心就能達到安撫該生並控制班級秩序的效果,可惜的是多數老師未多加經營此默契,潛移默化中引領其他學生成為冷漠,缺乏同理心的人,一個看似微不足道的疏忽竟可能是導致性格缺陷的推手,不啻使身為教育者備感自責痛心。
    縱觀文章其實暗示一項近年教育趨勢––教學早已不再侷限于上對下單方向授課,生活中每一刻皆可成為學習的典範,師生互動時空維度增加,甚至能互為教導徵詢的對象,Crowley&Saide(2016)文中甚至鼓勵教師善用電腦問卷系統,定期進行教學投票或建議回饋,儘管就現況入學考試進度以及教育部各項評比壓力而言,欲達成前述民主開放理念尚窒礙難行,但老師們不妨從提醒自身放低身段開始做起,記得每個孩子都擁有受教的天份和權利,去用心傾聽,去回憶當學生時自己的心態,相信抱持此信念,終能營造出良好與互信的教室風氣。

提供單位:駐紐約辦事處教育組
編譯者:鄧政筠Charlotte Teng
資料來源:
Crowley, B. & Saide, B. (2016, January 20) Building Empathy in         
    Classrooms and Schools Education Week. Retrieved from: http://www.ed
    week.org/tm/articles/2016/01/20/building-empathy-in-classrooms-and-schools.html

Strauss,V.(2014, October 14)Teacher spends two days as a student and is 
    shocked at what she learns Washington PostRetrieved from:https://
    www.washingtonpost.com/news/answer-sheet/wp/2014/10/24/teacher-
    spends-two-days-as-a-student-and-is-shocked-at-what-she-learned/

Comments are closed.
© 2023 Education Division, Taipei Economic & Cultural Office in New York  |  駐紐約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  教育組
1 East 42nd Street, 6th Floor, New York, NY 10017  |  Phone: (212) 317-7389/7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