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自從2012年以來,科技已經展現其對教育的強大影響力,「巨型開放式線上課程」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 MOOCs) 成為高教熱門話題、科技驅動(Technology-enabled)及能力本位(competency-based)的學位挑戰傳統學位取得模式、數據資料分析成為大學辦學及決策重要參考依據。隨著時間不斷前進,這些科技與教育發展的趨勢又如何呢?
美國加州州立理工大學波莫納分校(California State Polytechnic University, Pomona)教授Mariappan Jawaharlal於哈芬登郵報(The Huffington Post)撰文指出「巨型開放式線上課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MOOC)面臨的挑戰與未來(Jawaharlal, 2015)。Jawaharlal說明,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曾將2012年稱為「巨型開放式線上課程年」(The Year of the MOOC) ,該年是提供「巨型開放式線上課程」平台的Udacity, Coursera, 以及edX等三大公司襲捲教育的一年(Jawaharlal, 2015; Pappano, 2012)。
Jawaharlal(2015)指出,「巨型開放式線上課程」猶如其他企業一般,正經歷朝向成熟的過程,「巨型開放式線上課程」無疑地將繼續發展。然而,正如同多數的新年計劃完成度,僅有8%的人完成其新年計劃;「巨型開放式線上課程」的完成率約略與此一致。「巨型開放式線上課程」先鋒宣稱將以非常迅速且免費的方式教育來自全球的大眾,迄今看來他們僅是學術理想主義者。欲成功地完成一門課程需要時間、精力,以及大量的專注投入與資源。除非有令人信服的理由,沒有人會堅持完成作業、小考與期末測驗。
Jawaharlal(2015)認為「巨型開放式線上課程」面臨的最大挑戰為評量。進行有監考制的測驗並不適合「巨型開放式線上課程」模式,迄今尚無可行方法進行有效線上測驗。然而隨著影音串流(video streaming)與包含生物特徵辨識(biometric identification)等其他科技逐漸普及,學生在線上完成所有測驗並取得證書將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
另一挑戰則是需要進行實驗與實作專案的工程與科學領域課程。虛擬實驗雖然可行,然而卻無法有確鑿的數據證明其得以取代真實實驗。最後,學習並非僅關於單獨的純學術。與其他具有多元文化背景學生互動、社團活動、小組專案分工,以及與教師討論皆為校園生活中的重要元素,而這些活動在線上難以有效達成。
提供單位: 駐紐約辦事處教育組
編譯人員: 蘇珍睿
參考文獻:
Jawaharlal, Mariappan.(2015, March 18). The MOOC Experiment. Retrieved from http://www.huffingtonpost.com/dr-mariappan-jawaharlal/the-mooc-experiment_b_6891416.html
Online Evolution.(2014, September-October). Harvard Magazine. Retrieved from http://harvardmagazine.com/2014/09/online-evolution
Pappano,Laura. (2012, November 2). The Year of the MOOC. The New York Times. http://www.nytimes.com/2012/11/04/education/edlife/massive-open-online-courses-are-multiplying-at-a-rapid-pace.html
美國加州州立理工大學波莫納分校(California State Polytechnic University, Pomona)教授Mariappan Jawaharlal於哈芬登郵報(The Huffington Post)撰文指出「巨型開放式線上課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MOOC)面臨的挑戰與未來(Jawaharlal, 2015)。Jawaharlal說明,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曾將2012年稱為「巨型開放式線上課程年」(The Year of the MOOC) ,該年是提供「巨型開放式線上課程」平台的Udacity, Coursera, 以及edX等三大公司襲捲教育的一年(Jawaharlal, 2015; Pappano, 2012)。
Jawaharlal(2015)指出,「巨型開放式線上課程」猶如其他企業一般,正經歷朝向成熟的過程,「巨型開放式線上課程」無疑地將繼續發展。然而,正如同多數的新年計劃完成度,僅有8%的人完成其新年計劃;「巨型開放式線上課程」的完成率約略與此一致。「巨型開放式線上課程」先鋒宣稱將以非常迅速且免費的方式教育來自全球的大眾,迄今看來他們僅是學術理想主義者。欲成功地完成一門課程需要時間、精力,以及大量的專注投入與資源。除非有令人信服的理由,沒有人會堅持完成作業、小考與期末測驗。
Jawaharlal(2015)認為「巨型開放式線上課程」面臨的最大挑戰為評量。進行有監考制的測驗並不適合「巨型開放式線上課程」模式,迄今尚無可行方法進行有效線上測驗。然而隨著影音串流(video streaming)與包含生物特徵辨識(biometric identification)等其他科技逐漸普及,學生在線上完成所有測驗並取得證書將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
另一挑戰則是需要進行實驗與實作專案的工程與科學領域課程。虛擬實驗雖然可行,然而卻無法有確鑿的數據證明其得以取代真實實驗。最後,學習並非僅關於單獨的純學術。與其他具有多元文化背景學生互動、社團活動、小組專案分工,以及與教師討論皆為校園生活中的重要元素,而這些活動在線上難以有效達成。
提供單位: 駐紐約辦事處教育組
編譯人員: 蘇珍睿
參考文獻:
Jawaharlal, Mariappan.(2015, March 18). The MOOC Experiment. Retrieved from http://www.huffingtonpost.com/dr-mariappan-jawaharlal/the-mooc-experiment_b_6891416.html
Online Evolution.(2014, September-October). Harvard Magazine. Retrieved from http://harvardmagazine.com/2014/09/online-evolution
Pappano,Laura. (2012, November 2). The Year of the MOOC. The New York Times. http://www.nytimes.com/2012/11/04/education/edlife/massive-open-online-courses-are-multiplying-at-a-rapid-pac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