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駐紐約辦事處教育組與AEDA亞洲用戶體驗協會合作辦理的「2016紐約設計系列論壇:啟發下一波-沈浸式認知」(Inspire the NEXT: Cognitive Immersion)於本(2016)年12月9日晚間,在駐紐約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盛大舉辦,由於主題為目前最熱門、與虛擬實境及人工智能息息相關的「沉浸式認知」(Cognitive Immersion),且講者陣容堅強,所以入場券早已索取一空,現場吸引百餘人出席,共同探討熱門的虛擬與擴增實境技術及其發展趨勢,出席人士一致感受到未來混合實境最新技術將對人類互動模式帶來前所未有的影響。
本次活動是繼本年九月份論壇探討虛擬實境(VR)及擴增實境(AR)之「沈浸式體驗設計」(Immersive Experience Design)得到熱烈迴響後,駐紐約教育組與AEDA亞洲用戶體驗協會再度合作規劃更深一層的思考主題:「沈浸式認知」(Cognitive Immersion),駐紐約教育組與AEDA亞洲用戶體驗協會介紹,現今的科技活躍應用以及各種介面和使用平台的界線越來越模糊,用戶體驗設計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下一個世代對於用戶體驗設計的認知不再只是單單連結人工智能 (AI)和硬體,更進一步創造沈浸式認知(CI),一種新的用戶體驗,更深入把人工智能和對話變成身歷其境介面,運用到虛擬實境(VR),加強實境(AR)及物聯網和機器人。
本次論壇講者陣容堅強,活動邀請到四位在沈浸式設計、人工智能及目前最熱門擴增實境(Augmented Reality)與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科技產業的專家,包括曾受邀至TED 維也納(TED Vienna)演講的麻省理工學院(MIT)資深設計師Dan Chen、麻省理工學院(MIT)Media Lab 研究員(Research Assistant)Xin Liu(劉昕)、IBM全球設計經理(Global Design Service Manager) Peter Stanik、Palm Drive Capital創投專家Seamon Chan。論壇由Two Sigma Investments資深科技產品經理Ian Lin主持,精彩對話不斷。身兼設計師及工程師雙重身分的Dan,對於機器及使用者間的關係有許多研究,相信沉浸式設計能夠創造出讓人在機器的互動環境中,增加包括情感交流的互動層次。遠從波士頓MIT Media Lab出席演講的劉昕,則致力於研究創造許多不同的介面,最著名的作品就是利用人體皮膚來創造互動,例如手在空中揮舞就能產生光影的互動設計.她也認為沈浸式的設計應該要讓使用者即使在穿戴著裝置時,也能夠完全進入設計師所創造的體驗環境,忘卻裝置的存在。
除了來自學界的分享外,論壇更多焦點將放在於人工智能與沉浸式的設計如何與業界連結。IBM全球設計經理Peter Stanik分享產業界現況,如IBM如何與人工智能Watson合作,運用擴增實境(Augmented Reality)與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科技,創造更新一代的設計產品。他也討論人工智能與AR、VR的關係,討論人工智能與沉浸式設計及未來的趨勢發展。創投專家Seamon Chan則以自身豐富創投及創業經驗,帶領觀眾從商業投資的觀點,預測產業的未來發展。四位講者一致的感受是:虛擬混合實境已經是當前科技與設計結合的必然趨勢,而且將大大地改變人類世界既有模式!
教育組張佳琳表示:「透過系列科技論壇之舉辦,我們以實際行動支持海外年輕人激盪創意與思維、勇敢挑戰科技趨勢」;活動主辦之一的AEDA陳翰申指出:「本次規劃從學術、產業和商業等不同觀點討論Cognitive Immersion,是因為創造實境新體驗已經成為科技產業的焦點,我們要激盪在紐約的台灣年輕人更了解擴增實境技術及應用,齊聚探討產業趨勢。」,其他AEDA團隊包括陳昱蓉、張延綾、陳揚欣、黃立漢等也都參與交流,活動現場並用手機分享wifi進行Youtube直播,展現科技人的趨勢。
所謂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VR)是利用電腦科技模擬營造所產生不同空間感的虛擬世界,目的在提供使用者於不同用途下之視覺感官模擬效果;至於擴增實境(Augmented Reality,AR)則是一種在實際的現實地點及時間空間中,透過計算及設計技術結合攝影影像之位置及角度並套上虛擬圖像之科技,這種科學技術一般呈現方式是在螢幕上把虛擬世界套用在人類現實生活世界中並進行互動,隨著科技發展,已經有越來越多相關的設計成果逐漸浮現。
AEDA全名為Asian Experience Design Association,為一群在紐約工作的台灣用戶體驗年輕設計師所組成的團體,定期透過聚會及舉辦論壇,致力於探索新世代的體驗設計,並集合台灣設計師們交流新知,互相砥礪成長。駐紐約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教育組支持年輕人激盪創意與思維,肯定相關系列論壇確實達到凝聚動力並引領科技趨勢風潮之成效。
提供:駐紐約辦事處教育組
本次活動是繼本年九月份論壇探討虛擬實境(VR)及擴增實境(AR)之「沈浸式體驗設計」(Immersive Experience Design)得到熱烈迴響後,駐紐約教育組與AEDA亞洲用戶體驗協會再度合作規劃更深一層的思考主題:「沈浸式認知」(Cognitive Immersion),駐紐約教育組與AEDA亞洲用戶體驗協會介紹,現今的科技活躍應用以及各種介面和使用平台的界線越來越模糊,用戶體驗設計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下一個世代對於用戶體驗設計的認知不再只是單單連結人工智能 (AI)和硬體,更進一步創造沈浸式認知(CI),一種新的用戶體驗,更深入把人工智能和對話變成身歷其境介面,運用到虛擬實境(VR),加強實境(AR)及物聯網和機器人。
本次論壇講者陣容堅強,活動邀請到四位在沈浸式設計、人工智能及目前最熱門擴增實境(Augmented Reality)與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科技產業的專家,包括曾受邀至TED 維也納(TED Vienna)演講的麻省理工學院(MIT)資深設計師Dan Chen、麻省理工學院(MIT)Media Lab 研究員(Research Assistant)Xin Liu(劉昕)、IBM全球設計經理(Global Design Service Manager) Peter Stanik、Palm Drive Capital創投專家Seamon Chan。論壇由Two Sigma Investments資深科技產品經理Ian Lin主持,精彩對話不斷。身兼設計師及工程師雙重身分的Dan,對於機器及使用者間的關係有許多研究,相信沉浸式設計能夠創造出讓人在機器的互動環境中,增加包括情感交流的互動層次。遠從波士頓MIT Media Lab出席演講的劉昕,則致力於研究創造許多不同的介面,最著名的作品就是利用人體皮膚來創造互動,例如手在空中揮舞就能產生光影的互動設計.她也認為沈浸式的設計應該要讓使用者即使在穿戴著裝置時,也能夠完全進入設計師所創造的體驗環境,忘卻裝置的存在。
除了來自學界的分享外,論壇更多焦點將放在於人工智能與沉浸式的設計如何與業界連結。IBM全球設計經理Peter Stanik分享產業界現況,如IBM如何與人工智能Watson合作,運用擴增實境(Augmented Reality)與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科技,創造更新一代的設計產品。他也討論人工智能與AR、VR的關係,討論人工智能與沉浸式設計及未來的趨勢發展。創投專家Seamon Chan則以自身豐富創投及創業經驗,帶領觀眾從商業投資的觀點,預測產業的未來發展。四位講者一致的感受是:虛擬混合實境已經是當前科技與設計結合的必然趨勢,而且將大大地改變人類世界既有模式!
教育組張佳琳表示:「透過系列科技論壇之舉辦,我們以實際行動支持海外年輕人激盪創意與思維、勇敢挑戰科技趨勢」;活動主辦之一的AEDA陳翰申指出:「本次規劃從學術、產業和商業等不同觀點討論Cognitive Immersion,是因為創造實境新體驗已經成為科技產業的焦點,我們要激盪在紐約的台灣年輕人更了解擴增實境技術及應用,齊聚探討產業趨勢。」,其他AEDA團隊包括陳昱蓉、張延綾、陳揚欣、黃立漢等也都參與交流,活動現場並用手機分享wifi進行Youtube直播,展現科技人的趨勢。
所謂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VR)是利用電腦科技模擬營造所產生不同空間感的虛擬世界,目的在提供使用者於不同用途下之視覺感官模擬效果;至於擴增實境(Augmented Reality,AR)則是一種在實際的現實地點及時間空間中,透過計算及設計技術結合攝影影像之位置及角度並套上虛擬圖像之科技,這種科學技術一般呈現方式是在螢幕上把虛擬世界套用在人類現實生活世界中並進行互動,隨著科技發展,已經有越來越多相關的設計成果逐漸浮現。
AEDA全名為Asian Experience Design Association,為一群在紐約工作的台灣用戶體驗年輕設計師所組成的團體,定期透過聚會及舉辦論壇,致力於探索新世代的體驗設計,並集合台灣設計師們交流新知,互相砥礪成長。駐紐約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教育組支持年輕人激盪創意與思維,肯定相關系列論壇確實達到凝聚動力並引領科技趨勢風潮之成效。
提供:駐紐約辦事處教育組